以下摘自網路:
加減復脈湯,出自《溫病條辨》,是一首滋陰養血,生津潤燥的中醫方劑。 主要用於治療溫熱病後期,邪熱久留,陰液虧虛的證候,表現為身熱、面赤、口乾舌燥,以及脈象虛大,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等症狀。
方劑組成:
• 炙甘草:六錢(18克)
• 乾地黃:六錢(18克)
• 生白芍:六錢(18克)
• 麥冬(不去心):五錢(15克)
• 阿膠:三錢(9克)
• 麻仁:三錢(9克)
用法:
上藥加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服用。
功效:
• 滋陰養血:補充體內陰液,滋潤臟腑。
• 生津潤燥:緩解口乾舌燥等津液不足的症狀。
主治:
• 溫熱病後期,邪熱久留,陰液虧損的證候。
• 表現為身熱面赤,口乾舌燥,脈象虛大,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等。
加減變化:
• 若出現耗傷心氣,汗出,心悸,可去麻仁,加生牡蠣、生龍骨以斂汗固脫、養陰斂汗。
• 若因誤下導致陰液下泄,大便溏薄,可去麻仁,加生牡蠣以養陰固攝。
總結:
加減復脈湯是一張針對溫病後期陰虛證的有效方劑,通過滋陰養血、生津潤燥,可以緩解溫熱病引起的諸多不適症狀。 醫師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,以更好地發揮其功效。
以下摘自網路:
加減復脈湯主治溫邪久羈陽明胃腸,不論下與未下,都已經損傷下焦肝腎陰液(吳鞠通稱為少陰癸水),屬實證者可用承氣湯類方急下存陰。但是“身熱面赤,口乾舌燥,甚則齒黑唇裂,脈虛大,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者”,則不能用下法,必須“復其津液,陰復則陽留”,所以用加減復脈湯。又治“溫病已汗而不得汗,已下而熱不退”,正邪抗爭激烈,予加減復脈湯扶助正氣抗邪。甚至 “溫病誤表,津液被劫,心中震震,舌強神昏”,“溫病誤用升散,脈結代,甚則脈兩至者”,心氣心液皆損之時,亦是使用加減復脈湯。加減復脈湯不僅補益肝腎之液,亦補心氣心液,假如出現耗傷心氣而兼見汗自出,心無所主,震震悸動者,心氣心液損傷太過,陰陽離脫,就要去滑利之麻仁,加生牡蠣四錢,生龍骨八錢以攝陽固脫、養陰斂汗,而成救逆湯了。若下之不當而陰液下泄,兼見大便溏者,則以加減復脈湯去滑利之麻仁,加生牡蠣八錢以養陰固攝,為一甲復脈湯。若邪熱深入下焦,耗損肝腎陰精,引動虛風,見手指蠕動,欲作或已作痙厥者,可以加減復脈湯加生牡蠣五錢、生鱉甲八錢以滋陰潛陽熄風止痙,而成二甲復脈湯。假若邪熱伏藏,久耗真陰致水不涵木,虛風內動,甚令水不濟火,致心中澹澹大動者,甚則心中作痛,時時欲脫,脈虛弱或細弱,便以二甲復脈湯加生龜板一兩,入心經鎮驚安神,成三甲復脈湯。若肝腎陰虛更甚,虛風內動重證見虛脫亡陰絕汗者,直須在三甲復脈湯中用三甲各四錢,加雞子黃二枚交通陰陽,五味子二錢斂陰固脫,謂大定風珠也。
“復脈輩”滋陰填精、滋養肝腎,治療溫病後期真陰虧損,肝腎失養。